管理模式之实验室管理研讨1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的人才、大型仪器和基础设施、综合科研实力等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和科技攻关任务,产生了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这里集中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对外开放交流、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科技部)、依托单位(高校)和高校内部组织管理部门组成。实验室的顺利运行需要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协调,寻求一个符合实验室内外部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重点实验室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同,运行状况也存在差别。因此,制定符合重点实验室自身需要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管理模式根据对国内一些重点实验室的调研发现,由于各个实验室所依托的高校条件不同,主要形成了3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和独立二级单位模式[2]。(1)依附于学院的隶属模式(隶属模式)。重点实验室主要依附于某一学院,人员主要来自于学院,学科布局与学院一致,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实验室领导由学院领导担任,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主要是学院的在岗教授,他们拥有双重身份。重点实验室的办公活动及室务由学院办公室兼管,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也全部依托学院,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和平台基本在本学院共享。(2)学科交叉-多学院联合组建模式(联合模式)。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所包含的多个学院的分学科联合组建,实验室的行政地位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单位,有第1页共5页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此2项权利或者在学校或者在学院)。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实验室依托的优势学科的在岗教师(这些教师有学院、实验室双重身份),设有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和办公室人员岗位。实验室有独立的管理机制、组织管理结构,有专职的实验室领导和专职的办公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人才培养由组建的学院负责;大型仪器、公共资源及平台等优势资源由多个学院共享。(3)独立二级单位模式(独立模式)。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存在,与学院的行政地位平行,直属学校管理。实验室由多个学科交叉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具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招生权。领导组成、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办公人员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有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大型仪器平台开放服务。3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3种管理模式的特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种基本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验室整体运行中的作用和效果不同。本文主要从依托单位、实验室内部管理两方面作对比分析[3-4]。3.1对多依托单位表现的特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依托单位是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优先支持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公开招聘和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部做好实验室评估和检查;提出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并报主管部门。实验室所依托的学校对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对依托学校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行政关系2个方面。(1)学科方面。隶属模式下的实验室由于是依附于某一学院建立,基本是第2页共5页在学院某一特色或优势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按照学院的情况设立和发展的。这种模式对学院某一学科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它并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也难以对所依托学校学科的全局发展产生影响。联合模式和独立模式的实验室是集中了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和特色建立起来的,充分发挥了优势特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