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我的依据: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纵横古今,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当堂背诵两首《咏梅》。2、品味毛泽东《咏梅》含蓄生动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3、感悟梅花形象的意义,学习毛泽东善待逆境的精神品质。三、教学重点1、从比较两首《咏梅》研讨毛泽东的“反其意”,学习毛泽东善待逆境的精神品质。2、品味毛泽东《咏梅》词含蓄、明丽的个性语言。四、教学难点1、理解毛泽东对陆游《咏梅》词之“意”的“反”。2、学习毛泽东《咏梅》词语言含蓄、明丽的个性。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幻灯片、《红梅赞》乐曲、古筝《高山流水》)。七、教学过程播放《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课堂(一)导入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毛主席《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为快吧。(二)品读课文1、研读陆游词。(1)伴随音乐诵读陆游《咏梅》(2)简介作者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孜孜以求的收复中原,报效国家,却屡遭主和派打击、排斥,晚年甚至受到好友杨万里的诗讽。他一生很爱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气节。他的这首咏梅词正寄寓了他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在孤独和寂寞中,他坚守心灵的恬定;面对悲剧性的消亡,他矢志不渝。(3)师生互动①结合注释,自己疏通课文。②学生就疑难提问,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提示补充。(预估词语有“断桥、群芳、妒、零落、故”等。)串通文意:〔上阕〕在寒冷的驿站附近的断桥边,有一株梅花孤独地开放着,没有人培护欣赏它。已是黄昏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遭受着风雨的侵袭。〔下阕〕梅花不想跟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即便它凋零飘落,成泥作尘,那芳香也像原来一样,永不改变。2、研读毛泽东词(1)介绍背景1961年,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意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新中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悬崖百丈冰”的逆境,毛泽东逆流勇进,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他的《咏梅》托梅言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花枝俏”在于装点江山,温暖人间,在于“不争春”只报春,在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不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洒脱大气、无私坦荡吗?正因此,他赢得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尊敬和爱戴。(2)师生互动①老师朗读,学生轻声跟读,体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播放《红梅赞》乐曲)②结合注释,看彩图(或放幻灯片),自己疏通课文。③学生就疑难提问,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提示补充。串通文意:〔上阕〕风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接春天到来。悬崖上已结下白大坚冰,却还盛开着俏丽的花朵。〔下阕〕这花朵虽然俏丽,却不与百花争夺春光。她只把春天的消息报告人间。特到山花灿漫的时候,她在花丛中摇曳含笑(3)品味词句,体悟感情。(对比分析)请一个学生作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当提示,完成“陆毛《咏梅》比较表(出示放幻灯片,见下表)陆、毛《咏梅》比较表陆词毛词幻灯片(a、b、c、d)a、生长环境驿外断桥边,黄昏风雨悬崖百丈冰,飞雪b、拥有感受寂寞,独自愁自得、自在、自信、自豪c、命运结局无主,著风雨,群芳妒零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