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科学分析,巧用史料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高中历史选修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设计张彦琦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兰炼二中)730060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导言,出示宋太祖赵匡胤的照片。简要介绍北宋建立的情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的激化:问题探究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影响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材料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思考:(1)材料1、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从材料3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老师在进行总结。问题探究二: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材料:(1)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2)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3)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通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老师在进行总结,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产生的影响。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问题探究三: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1: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烂,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廿二史札记》材料2: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北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万人,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引自《张载集》回答:(1)材料1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2)材料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怎样?(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教师在进行总结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2)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积弱: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国家财力贫弱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通过幻灯片以图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1、庆历新政的内容思考:(教师设问,学生自主学习完成)(1)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4)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2、结果:夭折【合作探究】: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3、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合作探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范仲淹忧的是北宋政府面临的社会危机,忧的是改革的失败,他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