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丘为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晓风。——杜牧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蔡伸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韦庄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元好问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14.驿路梨花彭荆风庄河市第三十七中学沈忠洋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大意,感受作家笔下的人情美•2.能够判断和简单赏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表现手法积累卡片一:作者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七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积累卡片二:生字词1.字音yìāidǒuqiàozhàilùsùmiè驿路哀牢山陡峭太阳寨露宿竹篾yáojǐhuǎnghūxiūqìjùn瑶族老人麂子恍惚修葺菌子2.解词对照注解,解释“驿路,竹篾,哈尼族,修葺”活动一:略读本文是记叙性文本。根据文体特征,“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就要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略读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以跳过诸如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议论抒情等细节,直接找答案。如:①文章的标题。记叙文的标题常常表明记叙的线索、中心事件、主要任务,有时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本文标题,至少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等信息。②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如本文中的“小茅屋”“主人家”“瑶族老人”“梨花”等。略读要求: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能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复述:带着问题第二次略读文中为了写“小屋的主人”,设置了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情节一波三折,构思精巧。我们请三名学生合作完成复述。分别是:1.发现小屋,第一个悬念;2.瑶族老人家不是主人,误会消除,第二个悬念;3.哈尼族小姑娘的出现,又是一个误会,解释之后第三处悬念。活动二:探寻文章之美范例——原文:第④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欣赏:我发现这一段环境描写真美,因为它写出了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也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活动二:探寻文章之美原文:第段“‘主人家是谁?’‘不晓得’‘粮食⑰交给谁呢?’‘挂在屋梁上’‘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欣赏:我认为这几处语言描写最妙,因为它既点明了老人不是小屋的主人,又显示了老人的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体现人情美。积累卡片三:美点欣赏仿照两个示例,精读原文28段—37段,找出一、二点进行品读。同时,请用“我认为最好(美,妙),因为它”的句式回答。小组合作完成。(可以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插叙等角度进行赏析,还可以赏析具体的哪一个字词或者短语)小结:•美在“一波三折”、美在“巧设悬念”•美在“有声有画”、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今有昔”、美在“有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