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一、设计特色:由景入情,由情至理,景情交汇、情理相融。二、教材简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背诵文中你喜欢的句子。B、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通过背诵与摘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些什么?3、教师导语: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大草原,如此美丽迷人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二)、合作学习第一段,渗透读书方法指导1、静静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标出来。(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静静地读是独立思考,动笔去画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动静结合,语文学习才会活起来。)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思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善于归纳,这是学习者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设计意图: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入地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次地合作学习。)讨论的重点句子:(1)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4)体会“渲染”与“沟勒”的不同。(5)教师板书:小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因此,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加上教师的板画辅助,掀起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4、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1)让学生用画面形式来表现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会想些什么?(2)学生可读,可背本段文字。(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协同板画,再次领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板书:景美(三)、以浏览方式学习2-5自然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1、回忆读书方法并出示:读,不动笔墨不读书;交流,学会倾听,善于归纳;谈,各抒己见,共享资源;诵,感情朗读,体会意境。(设计意图:通过阶段性的小结回顾,使学生明确每一步学习的目的,有利于下一步学习的展开。)2、采取浏览方式阅读2-5段。思考: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板书:人亲3、找好朋友去交流: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他们自己选择伙伴前,他们会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流,更有利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4、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诵读指导。重点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