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分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青【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中提出“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二、学段目标:本节课属于第二学段(4~6年级),具体的学段目标为:知识技能方面: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思考方面: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方面: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情感态度方面: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三、课标解读: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图形自身的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基础。如:本单元中认识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都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1识。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一)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有关三角形认识的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方式,认识三角形,探索它的性质,并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发展空间观念,体会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二)注重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原来的“双基”变成了“四基”,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学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在三角形这一单元中主要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归纳法和模型思想。1.分类思想。数学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扩展变化的,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质变到量变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概念,就需要具体的概念依据具体的标准具体分析,这就是数学的分类思想。图形的分类是认识图形的核心。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要给三角形分类,学生首先要确定好分类的标准,而且在分类时标准要统一明确。比如,学生确定好按角进行分类的标准后,就可以根据三角形中角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2.集合思想。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四、基于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本节课的研究,现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分类要按同一标准,会把三角形按角和边进行分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按不同标准分类的过程,体验整体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学习。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