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等。2、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二、教学重点: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三、教学难点:理解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互动:一)导入新课:——P1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曹刿论战》里就记载了这样的战例——长勺之战。通过学习了解它是怎样“以少胜多”的,古人是怎样记叙战争的。二)关于《左传》——P2(我们先来看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三)听读课文,明确要求----P3(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名家的课文录音,感受故事内容,在听之前,大家先看一下听读的要求:)1、同学们,在播放朗诵录音前先明确听读要求-------P4/51)听准字音;2)把握句子节奏和语气。(听完之后,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和句子节奏要引起注意。大家可自读一下,并标在书上。)【易读错的字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徧(biàn)帛(bó)辙(zhé)轼(shì)靡(mǐ)【易读错节奏的句子】: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和听读一样。(好!下面大家可模仿刚才课文朗读录音,大声地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人物的语气)3、现在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大家刚才读的都很投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给大家朗读一下)四、疏通文意,明确要求-----P6/7(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大家来看一下要求)1、疏通文意【要求】:1)同桌或前后桌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意;2)把疑难词句标注出来,同学间合作解决;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请同学们提出疑难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果没有,教师就检查一下重点词句,如:2(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老师来检查一下)【词语】:间:参与;鄙:目光短浅;徧:通假字,同“遍”,遍及;牺牲:只祭祀用的猪牛羊等;鼓:击鼓;焉:在那里。【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曹刿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很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四)分析探究师:同学们,老师觉得这些知识大家掌握的较好,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内容。】1、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靠的是战前的充分准备和战场上的正确指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鲁庄公战前所做的准备有哪些?-----P8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不错,鲁庄公的这些准备看似很充分,但曹刿又是怎样看待的呢?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忠之属也。”师:大家仔细看看,曹刿对待鲁庄公的三个准备的态度一样吗?……对的,大家看出来了。3、从态度看,曹刿用两个“弗”字否定了前两个准备,而唯独肯定了第三个准备。那么曹刿为什么认为鲁庄公可以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条件就“可以一战”?明确:因为曹刿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