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甘晓萍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目前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淡化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弱化概念的灵活应用。概念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要由“静态的”教学定义向“动态的”生成过程过渡。首先是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其次是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为主。概念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再次是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进行。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最后是概念系统的建立。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这样便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数学能力。总之,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领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并不断地进行修整,逐步建立表象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