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导学案(答案版)【学习目标】1.欣赏本文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描绘,品味形象、贴切、细腻的语言。2.学习侧面烘托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预习作业】1.搜集刘鹗及《老残游记》相关背景资料。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2.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作揖yī嘁嘁喳喳qī恍若huǎnɡ抓髻jì羯鼓jiéɡǔ皓齿hào千仞rèn周匝zā屏气bǐnɡ和弦xián遽jù铮铮zhēnɡ3.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第三部分(6-8段)描写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第四部分(9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课堂讨论】1.检查预习。2.作者是怎样描写白妞几个阶段的演唱的?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阶段语句修辞手法作用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感觉舒畅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曲折、婉转悠扬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坐姿多彩,变化无穷3.课文主要写白妞说书,为什么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表演?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是为衬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设伏笔4.写演出前明湖居的环境和演出后梦湘先生的评论有何作用?写演出前的环境是表现人们对白妞的追捧,渲染气氛,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的吸引力。写梦湘先生的评论是从侧面赞扬白妞说唱技艺的高超,白妞的说唱给人们留下了持久、美妙的感受。*知识链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拓展延伸】阅读《看戏》,思考:这篇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为什么强调公园和剧场“也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烘托虽然天气炎热但人们还是期待看戏的心情;将公园的“静”与剧场的热闹形成对比,渲染了气氛;从侧面表明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看戏叶君健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