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县第二中学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第一课时备课教师:杨子良课题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1、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2、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想象法。2.发现、探究法。教学准备提前一天给学生听读朗读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优化设计导入新课1995年10月27日,明代稀世珍宝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一睹其尊容吧.学生想象"核舟"的神奇,激发阅读兴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优化设计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知名抽查朗读,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及部分长句的断句;自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学生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掌握下列关键词语:(1)通假字:诎:同“屈”衡:同“横”有:同“又”甫:同“父”(2)一字多义:径寸之木(木头)为宫室(做,指雕刻)木石(树木)为舱(是)(3)需掌握的重要词语:罔不:无不;贻:赠;盖:表推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行翻译,如遇困难,合作完成.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优化设计环节测的句首语气词;奇(ji):零数;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子,泛指胡须;“所语”的”语”:说话;“相比者”的”比”:靠近;“绝类弥勒”的”类”:像;历历:分明的样子;夷:平;了了:清楚明白;修狭:长而窄.2.学生自己尝试翻译,对翻译中遇到的难解的句子,由小组合作解决或师生共同解决.再读课文,分析研讨1.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2.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朗读课文,思考、讨论解答有关问题。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优化设计序?(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3).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