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教师胜是教师——学案导学周小凤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中学校邮编……【摘要】……【关键词】……【发现问题】《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授式”向“启发式”转变,而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生物课程安排少(每个班每周2—3节生物课)、繁重的多班化教学(5—10班)、生物实验时间较长(1—10天)、生物素材难找的背景下,教师们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怎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高效课堂?【解决方法】我区的生物教学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学案导学,即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一本与教材同步的导学案,将学案与课程安排同步,利用导学案指导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以导学案为纽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运用DJP教学模式(即导、讲、评模式:学案导学、师生讲解、师生评价)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学案导学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用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度”自主学习。一度学习——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提出不懂的问题,达到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目的;二度学习——课堂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利用导学案交流自学成果,在师生的启发下,再度自主探究、思考、总结,进而强化正确认知、纠正错误认知;三度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自主复习导学案上的本节课内容,自我复习、查漏补缺、自我检测、及时反馈,达成课后学习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编制导学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检测,从而暴露学习难点,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见,学案导学就像一位私人的、无声的教师,如影随形,跟随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跟踪学生,记录学习过程;检测结果,反馈学习成效。如何利用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实现“三度学习”是教师遇到的难题,下面我将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第一节《发酵技术》第一课时进行具体阐述。课前,教师首先阅读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学情;然后编制导学案;最后印制、分发导学案,安排预习任务及讲解内容分组,引导学生进行“一度”自学;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结合教材,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标注不懂问题。首先,教师阅读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学情。阅读教材时,注意三点:一是教材中的本节的主要内容及范围;二是主要的知识点及活动;三是本节内容在教材编排中的前后联系。阅读教材形成基本知识框架后,研读《新课程标准》。研读《新课程标准》分三部曲:第一部曲是全面略读,感受其基本理念,从而建立新的教学观念;第二部曲是详读,利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指导教学;第三部曲是精读,明确《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10个一级主体是什么,50个重要概念有哪些。从总体上来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考虑三方面:一是学生前概念,如对《发酵技术》的认知;二是学生能力如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讲解能力等;三是学校、家庭的基本条件如多媒体、材料等。通过预读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学情,我发现教材在本节内容上主要阐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发酵食物制作原理、方法;《发酵技术》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10个一级主题之一《生物技术》中的二级主题《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制作酸奶等发酵食品”。我校学生在日常生物中,通过生活经验、网络、书籍等对发酵技术具有初步了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制作食物兴趣浓厚,制作条件基本具备。结合以上分析编制导学案。然后,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新课程标准》、学情等;二是具有层次性,各层次与教学环节相对应,例如分[学习目标][学习准备][课堂互动][课堂拓展][课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