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杜甫与中唐诗歌一、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生长在“奉儒守官”文学传统的家庭。1、漫游时期2、长安时期“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一)生平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漂泊西南时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大历五年冬死于湘江的舟中,终年59岁。(二)杜诗的内容1、早期作品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望岳》p44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不可一世之概。2、讽喻时事,忧国忧民2、关心时事,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1)提到重要的历史事件。《忆昔》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2)提供比事件更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三吏”、“三别”的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深切的悲悯之情。《石壕吏》P443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375凌晨过骊山,御榻在。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嵽嵲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现沉湎声色的情景对贫富对立的愤慨(3)把自我的遭遇与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羌村三首》写作背景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而写。羌村杜甫故居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歔《羌村三首其一》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妻孥:妻子和子女。遂:如愿。歔欷:叹息之声。夜阑:夜深。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兴奋、悲凉,忐忑不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讨论:诗歌描写诗人到家后哪几个画面?表达怎样的情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a、妻孥见面:喜悦、惊怪。“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诗人感慨:“偶然”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歔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b、邻里围观:羡慕、心酸c、夜阑秉烛:兴奋“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悲喜交集的画面揭示: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骨肉重聚反而不可思议。“”诗史写实、情感(1)提到重要的历史事件。(2)提供比事件更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3)把自我的遭遇与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3、描绘自然景物,描写日常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共享天伦之乐的情趣。思考:p446、447《绝句》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是杜甫初回草堂时写的。色调和谐,动静结合。迟日江山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明人王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