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是学生与文本的中介和“桥梁”。本节课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4、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学习者分析:学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情感性很强,极其震撼人心,尤其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去学这篇课文,学生会更容易去理解,去感悟。文章中看似平实却感人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有所悟,一定要引领学生潜心品文,去感悟人物的坚定信念,感受人物的饱满形象。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是啊,我们总是在父母师长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他们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体验一下生命中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爱。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汇报。三、抓住重点,合作交流1、对于这对父子,你想怎样评价他们?(板书:了不起)2、“了不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认真读读课文,在体现这对父子“了不起”的语句上做上记号,并与周围的同学说说你的体会。3、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间给予必要的指导。4、反馈交流。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从“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和儿子说过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体会体会。(个人读,评议,齐读)(4)师: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别忙。请大家再快速读读这一部分,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理由,待会儿说出你的看法,开始吧!(学生找理由谈看法。)师小结: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5)体会儿子的了不起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