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衡山实验中学谭文辉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陶渊明明题解一般来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喧宾夺主”了。桃桃花花源源记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人,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故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作者简介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百世田园之祖”。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田园诗和咏怀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隐逸诗人:41岁彻底辞官归田。后世称誉:“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等。读准字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便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诣刘子骥无问津者huòkuàngshèyǎnqiānmòtiáoyíyāoyìjiànyùwèiyìjìjīn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靠……谋生。靠……谋生。沿沿溪水的两岸溪水的两岸别的。别的。鲜艳美丽鲜艳美丽对……感到诧异。对……感到诧异。穷尽;走到尽头。穷尽;走到尽头。遇到又想落花繁多的样子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舍弃、抛下,这里指“离开”的意思。起初几形容由狭隘幽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明亮没有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上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小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整齐的样子肥沃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都老人小孩幽美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相闻。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说明了什么?2.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曲折隐蔽幽深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