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训练能力达成目标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沙洲燕2015年8月一让学生对物理有兴趣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用视频代替图像•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2、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控制作业量,避免学生对作业的畏惧感•不必要天天预习,保留课堂的新鲜感•展示紧密结合书本知识的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社会热点问题,物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二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建构:“讲什么”和“怎么讲”——“讲什么”应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根据学生实情设计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的。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知识线索的设计可以尊重教材,因为知识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去刻意改变。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实现全面的课程目标。例平面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3)了解实像和虚像(4)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经历实验过程,揭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物、像、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成像中的对称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求知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学生必做实验,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将“设计实验”作为最重要的探究环节。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呈现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在设计和进行实验中,每个操作步骤后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能够发现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尝试改进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1.如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纸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蜡烛点燃后有什么好处?你在玻璃的哪侧观察蜡烛的像?玻璃有厚度,沿着玻璃的哪条边划线?为什么?3.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个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蜡烛和像的位置记在哪儿?怎么做标记?记录像和物的位置为了完成什么探究问题?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为什么要移动点燃的蜡烛A,而不是未点燃的蜡烛B?重新做实验,你认为必要性是什么?做几次实验合适?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连接起来,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记录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6.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及现象,得出探究问题的对应结论你在实验中还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三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今天”和“明天”——着眼于“明天”,但立足于“今天”循序渐进,是物理教学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明天”,但需立足于“今天”。课程目标中的能力要求•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1、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素1.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问题原型”的迁移能力3.选择解决问题策略和对解题过程评价反馈的能力4.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怎样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养成正确审题的好习惯①审题的含义:从题目的陈述中正确辨析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