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与民俗传统项目的整合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徐嘉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但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快乐、主动、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大课间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日益密切。在大课间活动中加入社会民俗传统活动能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能加深巩固民俗传统项目,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学校特色体育打下基础。使“快乐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关键词:大课间活动民俗传统兴趣创新前言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大课间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本着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大课间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日益密切。在大课间活动中加入社会民俗传统活动能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能加深巩固民俗传统项目,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学校特色体育打下基础。一、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进行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立足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多层次地实施综合教育管理的过程;是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学生体育情感和活动方式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需求,为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大力加强了对大课间活动组织领导,以体育组为主,结合各个学科,建立了“学校统一领导、年级全力支持、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并且统一调整作息时间,在每天下午4:05~4:45。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课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十五分钟增加到四十分钟,有力地保证了“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有效的有序的组织自己班级的大课间活动。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课中加入有自己特色的民俗传统项目,为在大课间活动普及民俗传统项目打下基础。二、宣传努力营造浓厚氛围大课间活动与民俗传统项目的整合从强化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入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一是召开动员大会,积极号召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创建“以班级为试点、班主任配合、学生实践、体育教师指导、学校领导监督完成”的工作机制。让责任层层到位,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让学生会以黑板报、橱窗、报栏为宣传阵地,进行图片、文字宣传;同时还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观看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丢沙包等学生感兴趣民俗传统项目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民俗传统项目的运动之美,激发对民俗传统项目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全校所有的师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无形的英雄,学生在教师面前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欲望。因此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学生会认为:老师和我们是伙伴,是“孩子王”,是知心朋友。这样就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们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而且还对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时有了更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就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小的限度里,就能消灭不该发生的问题,使学生的身体、心理上的健康得到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