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5通过揣摩想象,初步感受千古绝句的诗情趣味。教学难点1.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2.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3.通过揣摩想象,初步感受千古绝句的诗情趣味课前准备钻研教材: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古诗,字里行间包涵着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杜甫,公元760年写于成都。当时,杜甫在饱经“安史之乱”后到了成都,建起了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感到很欣慰。春暖花开之时,他独自沿江散步,被江畔的美景吸引。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每首诗都紧扣“花美”的主题,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本文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五首。这首诗形象地把黄师塔前美丽的桃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古塔前,江水边,春光暖洋洋地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一丛丛深红间杂着浅红的桃花,虽然没有人管理,却是那么惹人喜爱。诗人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这首诗娓娓道来,自然清新,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使人感到意蕴无穷,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景物的美,尤其是体会“春光懒困倚微风”的诗情趣味,读出杜甫的喜悦之情,读出学生对诗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对这首古诗的喜爱之情。第二首诗为宋朝有名的政治改革家、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他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朋友高洁的人格和朋友家周围清新的环境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即兴写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并把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吻合,融化无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悟出这种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品格的方法。体会“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情趣味,也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洁净清幽,领略门前景物的美好,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学生:预习课文(1)生字扩词。(2)解释词语:江畔、独步、将绿绕。(3)思考两首诗歌分别表达的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查找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和杜甫居住成都的情况。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复备(手写)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2.能揣摩想象,体会“春光懒困倚微风”的诗情趣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难点1.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板书设计2.古诗两首谁?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江边)(独自散步)(赏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喜爱自然美景}桃花一簇开无主,热爱安定生活可爱深红爱浅红?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在课内外学习过不少的写花写景的古诗,你能背诵一首写景的诗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回答。)2.今天咱们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写景诗,那就是——江畔独步寻花。(生齐读课题)。3.课前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