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VIP免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_第1页
1/3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_第2页
2/3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_第3页
3/3
《记承天寺夜游》过关练习一、解释加点词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相与步于中庭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语句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课文理解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四、精要练习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2、阅读理解。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3、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1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苏拭《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9题。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