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可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规范教学管理,使学校转型发展落到实处。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转型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讨论稿)》等文件精神和学校转型发展工作方案,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支撑,以教学团队建设为保障,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平台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建设原则1.突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做到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考核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体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特点。12、注重资源和团队建设并重的原则。课程建设要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团队建设为保障,要充分利用学校已经搭建的课程建设平台开发课程,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过程,融入职业元素。3、坚持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教务管理部门和院部要加强课程的管理,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合格”、“精品”、“开放”三级课程平台,努力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程,为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三、建设内容1、合格课程。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作为重要观测点,通过两年时间建设,使我校所有本科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并建全课程档案。2、精品课程。在合格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侧重考察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利用和教学成果考核。“十三五”期间,建成具有特色、涵盖公共、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校级精品课程100门左右,争取建成精品课20门左右,力争实现国家级精品课零突破。3、开放课程。在校级精品课建设基础上,侧重考察网络教学和课程的开放程度,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公共、基础和专业2主干课程各建成1门及以上开放课程。四、建设及管理办法1、课程评建以各学院为主,学校为辅。合格课程由学院自评自建,学校抽查。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采取申报的方式,学院组织建设,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评审,评审通过后发相应的证书,建设期4年。各学院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国家级精品课程,由学校从校级精品课、课中推荐上报,由及以上相关部门评审产生,建设期4年。2、校级精品课、开放课,、国家级精品课,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具体见相关文件。每4年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继续给予经费支持,进入下一建设期,而上一建设期的所有成果不再作为该建设期的建设成果。3、校级精品课、开放课期满后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不再给予经费支持。、国家级精品课期满后验收不合格的,不再给予经费支持,其不再作为我校任何荣誉、职称评定等申报及评审的条件;4、2016年以前评审出的校级、精品课程,依照此办法建设及管理。已满足验收条件的,可向教务处申请提前验收,最晚验收时间不得超过2018年,验收时按最新标准执行;5、自2016年起,取消优秀课的评审。已建优秀课,按校级精品课管理。已建校级优秀课,应努力建成校级精品课,20183年起取消校级优秀课称号。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在教务处教学建设科。附件1:课程建设内涵2:合格课程评价表3:合格课程审核表4:合格课程备案表5:精品、开放课程申报表2016年3月26日附件1:课程建设内涵一级指标1.教育理念二级指标审核要点观测点1.1教学目标(1)教学大纲(1)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是否齐全;(2)授课计划(2)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目标与学校定(3)教案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相吻合;(3)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