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男耕女织”(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南方(B)A.自然灾害严重B.重视精耕细作C.农业非常落后D.广泛使用铁器(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C)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D)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C)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艰难经营的民营手工业▉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3.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D)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C)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D.传统商业和资本主义的结合▉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使传统观念趋于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导致地方势力发展(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D)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4.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北魏均田制的提出者李世安认为,“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见,其推行均田制的出发点在于(C)A.重新分配土地B.打破旧田制C.缓和社会矛盾D.平均社会财富▉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一例起科(征税)。其废藩田产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