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反馈一、生字注音哽咽(gěngyè)踱步(duó)惩罚(chéngfá)捂住(wǔ)祈祷(qídǎo)诧异(chàyì)懊悔(àohuǐ)宛转(wǎnzhuán)二、走进作者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曾参加普法战争,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开端开端发展发展高潮高潮结局结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人物情节情节环境环境哈墨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茨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小说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四、内容导学反馈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本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①(1-6)“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开端)②(7-23)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发展)③(24-29)写下课时哈墨尔先生悲壮、不屈的精神。(高潮、结局)2、小说情节是怎样安排的?合作探究1、哈墨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2、第10自然段与第三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哈墨尔先生的形象,分别体现了先生怎样的情感?跳读课文二、三部分,讨论交流:检测反馈思考: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鸣唱?”1、这段文字用的是(心理)描写。2、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一句的描写对象是谁,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憎恨和反抗,也体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拓展延伸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习外语已经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反思总结谈一谈本节课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