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临洮县位于甘肃中部,洮河下游,黄土高原西缘,县内梁峁纵横,山川有别,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高西低,南湿北旱,东部干旱和半干旱,属典型干旱季风性气候和半湿润温带季风性气候区,海拔1730-367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10℃积温在1533.3-2418.4℃之间。年降雨量317-760毫米,平均无霜期146天,年总日照时数2437.9小时,日照率为55%。是典型的中部地区干旱县之一。全县有18个乡镇,324个行政村,总人口53.856万。全县有耕地107.6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3.35万亩,山旱地面积74.32万亩。2022年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76万余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6%,预计今年中药材平均亩产达203公斤,总产量3051万公斤,平均亩产值4500元左右,总产值6.76亿元以上,实现纯收益5.53亿元以上,中药材农民人均纯收益将达到1200元左右。一、我县的中药材产业现状(一)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近年来,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22年的7.7万亩逐步扩大到2022年的15.76万亩,增加了2倍多,其中党参88479.4亩,当归17887.6亩,黄芪14922.4亩,柴胡20537.2亩,牛子4717.1,其它中药材189.6亩,分布在我县17个乡镇。其中育苗10884亩(黄芪8414.1亩、党参2469.9亩)。并且种植结构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种植区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新的产区在逐渐出现;二是种植品种趋向于多元化,如牛子、羌活、赤芍、牡丹、金银花等品种种植面积日益趋向规模化。(二)种植区域布局合理,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县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条件和传统成熟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通过政府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已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化、稳定化、聚集化发展的趋势,已形成8个千亩中药材核心示范区域。分别是:以东北部窑店镇北大坪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部龙门镇塔湾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南部玉井镇番寺坪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北部八里铺镇沿川子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南部康家集乡邢家山及北部上营乡邓昌等村为中心的当归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北部窑店镇徐家铺等村为中心的柴胡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北部连湾乡花麻湾等村为中心的优质黄芪育苗生产区域;以衙下镇衙下等村为中心的牛子标准化生产区域。8个区域内种植技术规范、标准化种植程度高、技术性强,有力的带动了周边乡镇和种植区域的发展。(三)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药材种植效益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县中药材各方面项目资金力度的不断加大,资金从2022年的4万元逐年增加到2022年的30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争取到390多万元扶持资金。目前已争取到中药材生产及初加工环节扶持项目及中药材保险补助资金共300万元,其中:1、中药材生产及初加工环节扶持项目140万元,为了全面实施好项目,运用好资金,严格按照文件精神把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制药企业作为实施单位,进一步规范、鼓励、扶持我县中药材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单位对全县40多家涉及到中药材种植、初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3家制药企业的资质水平、建设规模、技术水平、gmp认证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筛选,确定了切实能够带动当地农户在中药材产业方面脱贫致富的9个合作社和1家引领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制药企业承担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及中药材饮片初加工项目的实施。建成了7个500亩以上党参、当归、柴胡、羌活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百亩以上黄芪规范化育苗生产基地,1个当归无土设施育苗繁育基地;2、中药材保险农户补助资金160万元,保险面积2万亩。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深化以及国家对中医药产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扶持,农户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正常年份,每亩年产值在3000-5000元之间,个别收入在万元以上。随着中药材市场逐步走向繁荣,中药材价格市场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价格变化波动大,让人难以预料,每亩中药材年产值也相应增加,价格走势高的品种,一般亩产值在5000-7000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