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功勋》观后感1000字左右《功勋》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组织创作的一部作品,由郑晓龙任总导演,李小明任总编辑,曹平、敦勇任总制片人。《功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为己任,用单元剧的叙述方式,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华彩篇章加以表现。传述元勋们伟大而平凡的人生,是《功勋》系列共有的艺术追求。伟大,是因为这些国家功臣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展现出时代楷模的力量;平凡,则是剧集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共情叙事和细节捕捉,让每个人物都坚实地踩在大地上。昨晚率先登场的是刘戈建、李修文编剧,毛卫宁执导的《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两集中,有溢出荧屏的英雄气和还原历史的写实美。在故事正式展开之前,首先是片头带来的震撼。八位功勋人物,以演员带妆的形象出场。行进间,人物的脸部出现“幻化”,由年轻人变成真人晚年的形象。这实际上就昭示了剧集的美学风格:剧中人固然由演员扮演,但就是要通过服化道、摄录美等诸般技术手段,尽可能还原时代和接近传主,而叙事和表演风格也要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中段。主要讲述了在美军1951年的“秋季攻势”中,四一八团三营七连指导员李延年(王雷饰)带领七连,顶住敌人的多次反扑,夺回346.6高地并将之坚守下来的英雄故事。开篇不是炮火连天的战争戏,而是开城谈判的唇枪舌剑。人影绰绰,针锋相对。不是前景有遮挡,就是人物在晃动,凸显出双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对抗性。随着我方一句掷地有声的“你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也休想得到”,镜头一转进入战场。三营的三个连在向营长争取战斗任务,又是一番口舌之辩。镜头仍然是不稳定的,是战地的不安定氛围。影调整体偏绿,有几分幽暗。没有滤镜的加持,几位连长、指导员“素颜”出镜,你甚至看得见他们脸上的暗疮和疤痕,完全就是战场写实风。散会之后,是一个长镜头:七、八、九连的三位连长话别,七连连长刘家龙(刘辉饰)和指导员李延年继续探讨战局。这种行进间的对话,以跟拍手法加以记录,带观众饱览战场的地貌和风物。指挥员和战士们一张嘴,有山东话、山西话、河北话、东北话,南腔北调凸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五湖四海。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足以把观众带入70年前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整体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型,营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山海情》,“灰头土脸”的造型和地道的西北乡音,营造了极强的在地感。从前两集来看,《功勋》仍然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前行,在开局的有限篇幅里,一边铺垫故事背景,一边打造了视听沉浸感。同样,这一单元在叙事上也没有走奇幻花巧路线,而是突出了“能文能武”和有理有据。它没有将346.6高地的攻守之战写成李延年的个人神话,而是从他的视角出发,把“助攻变主攻”和以弱胜强的门道写了出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战前争主攻,是我军超强战斗力的外化表现之一。一贯擅长啃硬骨头的七连这次被安排打助攻,七连长刘家龙自然不干。而指导员李延年却反其道而行之,直击此次战斗的本质,提出“助攻打成主攻”的策略,解开了连长的心结。李延年三言两语扭转了局势,刘家龙顺势提出火力侦察的策略,这对老搭档显示出了超常的默契和智慧。而后来的形势发展正如他们所料,一场有准备之仗打得有声有色。中国人民解放军能用不到五年的时间,打垮人数和武器装备占优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在极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补给困难下,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靠的就是这样的数不清的英勇善战的指战员。对他们的书写,根本用不着夸大和神化,只需要忠实记录和精准呈现,便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功勋》选择的叙事手法和美学风格,毫无疑问与这个题材是高度匹配的。时光越是流逝,便越是见出当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共和国的发展越是日新月异,便越是见出这场立国之战的伟大意义。1950年,成立未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仁川登陆,一步步将朝鲜人民军逼入绝境。出兵朝鲜,是对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友邦的鼎力支援。同时也是避免美国兵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