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第一课时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自学指导一: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时间三分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能用笔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读完后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幽径悲剧》写的是家门附近一条幽径上的古藤萝被诛伐。互动交流一互动交流一11、思考:全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思考:全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22、幽径美在何处?美在何时?、幽径美在何处?美在何时?33、藤萝之美,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对它、藤萝之美,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有怎样的感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全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当堂训练课后作业1.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2.活力课堂季羡林第二课时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互动交流一:感受藤萝之美1藤萝被毁前,这原本是一株怎样的藤萝?(阅读课文7—10、14段)寻美之旅寻美之旅藤萝之美形:盘曲而上香:“蓦地”扑鼻之香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幸免于难,从无害人之心、增添美丽外在美内在美藤萝就是真善美的化身2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3、文章在写这一株古藤萝之前还有大量的篇幅在写什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何在?作者是用哪句话把前面的内容和这一株古藤萝联结起来的?幽径四季之美用幽径的美烘托藤萝的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层层铺垫,以美衬美。“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4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顾而乐之”“安慰”“留恋”这一株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在“十年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这株幸存的藤萝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5、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安慰,那他为什么不在人世中寻找呢?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这株历经沧桑仍充满活力的藤萝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寻美之旅寻美之旅藤萝之美形:盘曲而上香:“蓦地”扑鼻之香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幸免于难,从无害人之心、增添美丽作者的感情顾而乐之安慰留恋顾而乐之安慰留恋外在美内在美藤萝就是真善美的化身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