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江西省金溪一中:曾昭辉一、【设计思想】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二、【教学内容分析】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本节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探讨三大问题:我国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一节教材的结构如下:三、【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进而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我们将用两节课时间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荒漠化讲解:荒漠化概念及一般过程。辨析:荒漠化的不同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活动: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讲解:1.范围;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补充讲解: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读图分析:读图2.1、图2.2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及植被景观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本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在此特征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读图2.3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新疆绿洲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指导并做好激励性评价。读图思考:结合图2.2找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之间的大致分界──贺兰山。(三)荒漠花形成的自然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实际分析本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并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①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④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承转: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到底有哪些人为原因和因素呢?(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材料分析:根据课本第21页到第24页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理解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列表比较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危害。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