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其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概念,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一定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因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学生,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一、了解学生,分清基本层次教师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全体学生的一般特点,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智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针对全体学生,教师对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层次。针对个体,教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努力程度有一个清晰的线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发挥他们擅长的智能优势,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二、面向全体、营造“磁性”课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包含两个层面:1.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必须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估计过低,而降低教学要求,使学生“吃不饱”,影响培养质量;也不能估计过高,使教学内容过难、过多,使学生“吃不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所以,因材施教就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苏联心理专家维果茨基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要依靠那些正在形成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认清他们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之走上不同的成长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对学困生,要积极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分层要求,以“补偏求弊。”同时,要努力营造“磁性”课堂。让“教—学”对全体学生都具有吸引力。靠什么来吸引学生?怎样吸引学生呢?首先,教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体现出对学生热爱、理解、信任,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可缩短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