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成熟于十七世纪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明清的皇家园林。前者清“”隽婉约,后者精巧富丽,虽气象大不一样,却都是想让园子的主人置身于道家清静无为自然境界中,因而格局上大都错落有致,没有规整对称的布局。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代表则是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造园和17世纪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勒·诺特尔式造园。尽管这两种相继产生的园林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布局相似,都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对称的规则形状。事实上,西方人也有模仿自然、崇尚画意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而且这种园林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接触到了东方的自然观。但是,同“”“”样是要模仿自然和画意,西方人却有自己的理解。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虽然夸张了一点,却是真知灼见。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崇祯四年吴江人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书中,计成也多次提到造园要遵循绘画的意境。在他看来,五代的荆、关和元代的黄、倪等山水大家所创造的画意都是造“园应该模仿的典范。把造园的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抬得最高的是李渔,他认为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在他看来,“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在这里,李渔强调了造园是一种独特的技艺,画家不一定能用手摆出他自己的画意。但他断然没有怀疑过画家的眼睛,也没有再就造园艺术的特殊性讨论下去。不过,当这个问题传到欧洲人那里,意见就不是那么统一了。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在《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一书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园林。他反对古典的规则式造园,也反对当时英国颇为风行的布朗式的自然风致园。布朗的造园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和湖泊、水流,极度的追求纯净优雅的自然风韵。但钱伯斯却认为,规则式的造园太雕琢,过于不自然,其创作态度是荒唐的;而布朗的自然风致园则是在不加选择和品鉴的抄袭自然,既枯燥又粗俗。他认为,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如果以酷肖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最好是明智的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比较完美的一种花园。而中国的花园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值得西方人去模仿的典范。钱伯斯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造园家们也形成了两派:其一是布朗派;其二“”是如画派。布朗派的人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比如:风景画中的前景对画家来说必不可少,在大自然中却总是不尽人意,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如画派的理论主张自然的艺术理想化,事实上就是把大画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意作为园林的范本来主张。他们赞赏画家们的风景画构思,认为园艺家要努力将其画中的意象再现于庭园之中,尤其是为了形成“”对比,哪怕是粗野和丑陋无比之物,都不妨吸收到庭院风景中来。显然,如画派的自然是“”“”经过绘画处理过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成为布朗派和如画派争论的焦点。“”“”(节选自周博《追求自然与画意的中西园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布朗派,一个是如画派。对这两个流派,钱伯斯都持反对的态度。B.在文中,计成的引文强调造园要遵循绘画的画意;李渔的引文也认可造园要符合山水画的画意,同时强调造园是一种特殊的技艺。C.钱伯斯认为,以完美来评判,米开朗基罗的人像雕塑,还不如真人蜡像。因此他主张,园林的景色不应该与一般的自然景色毫无区别。D.“”布朗派认为,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