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开课学期学分/周学时课程类型先修课程选用教材主要参考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面向全校理、工科非生物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的通识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2.教学方式、目的和任务: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既学生班级(教室)以及配备的研究生助教固定不动,而主讲教师在各个班级轮流转的方式。课后布置1~2个思考题让学生完成。本课程在注重让学生掌握生命科学概况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了解该学科取得的最新成就及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已解决了哪些制约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充分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生命科学观,坚强学识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由生命科学导论IntroductiontoLifeSciences第一、第二学期1学分/2学时每周全校性非生物类本科生通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知识迁移、学科交叉和培养创新思维。3.实践性教学(生命科学导论配套选修课程):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知识的兴趣,并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所了解。掌握一些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内容和安排:实验课程为选修课程,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实验课。实验课1.5学分,根据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实验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1)微生物学a.土壤放线菌的筛选;b.污水大肠杆菌的含量测定;c.各种生物浸提液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自我设计)。2)生物化学a.淀粉制备;b.酪蛋白制备。3)植物学a.水稻苗缺素实验(可自我设计);b.果蔬农药残留分析。4)动物细胞a.脂肪肝细胞观察;b.乙肝两对半检测。5)分子生物学转基因细菌的蓝白筛选。6)野外观察野外鸟类观察、滨海滩涂底栖动物采集和观察和校园植物观察。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方法:①分层次教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理科、工科与文科众多专业。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上将理、工科非生物专业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授课时间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并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做适当的处理。②教师分组并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教学:根据最近几年厦门大学每学期“生命科学导论”选课学生人数多在500人左右的特点,将学生分为4~5个大班,进行大班教学。根据教师从事的学科领域及其特长,由2~3位教师组合为一个专题组,将课程的内容合并为10~12专题(根据当时的热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讲座题目)进行授课。专题讲座形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紧凑、主题明确、内容集中,能够保证信息的传达。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由我们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科学导论》教材,并采用每个专题组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③改革考试方法:为了达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其思维创新和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基本知识的普及,我们将考试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养成等方面进行考核,客观题仅占考试内容的小部分。即客观题占40%(基本知识掌握),主观简答题占60%(思维创新和分析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新闻事件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④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我们还特意安排一些让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内容,如生物浸提液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此外,采取尽可能多地走出实验室,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教学,如进行湿地鸟类观察、海滨无脊椎动物采集和观察等,加深学生认识和提高学习的兴趣。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大、网上资源丰富并使知识的获得和更新速度加快。3)基本要求: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应结合教师课堂讲述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学时安排章/节/讲第1讲主要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特征。动物和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细胞与细胞工程——细胞的本原理及其应用。干细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