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学习目标: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难点:纯洁的爱情观。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学习时间:2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教学《关雎》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学习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兴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习流程:【板块一、激情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板块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学生自读课文注释回答。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板块三、学习《关雎》】1、音乐伴奏,范读。《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2、学生试读、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4、导读。重点导读前两句。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5、思考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是君子?6、归纳这首诗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追求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追求对象上,劳动中的女子。7、学生反复朗读,检查背诵。(作业)第2课时学习目标: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学习准备:课件学习流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板块二、独学感知】1、多媒体出示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板块三、互学品味赏析】1、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2、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3、品味语言。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4、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板块三、群学深层理解】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3、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4、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