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知识回顾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西汉新约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秦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咸阳秦秦兼并六国秦秦秦的统一秦的统一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完成灭六国年完成灭六国匈奴匈奴越族越族西南西南夷夷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000万如此庞大的帝国,该用何种体制来管理,公元前213年,关于帝国走向的一场争论上演了?各位爱卿:天下初定,如何巩固秦的江山?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侯,唯上幸许。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安宁,岂不难哉?廷尉议是.(1)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3)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分封制郡县制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官员皇帝任命、派遣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了官僚政治,这是帝国实现长治久安,中央集权能上行下效的重要手段。乡丞相县里皇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亭太尉道次子、庶子次子、庶子次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结构示意图: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当时,有人攻击郡县制,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灭秦后,裂土封侯;汉初刘邦大封“同姓王”……等等。这些史实反映了什么问题?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体制;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不断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特别是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又陆续剥夺了大批王侯的爵位。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又是什么?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印称“玺”。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阳陵虎符:这是皇帝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中分为二,右左半符各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发兵,必须右左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按《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的别称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帝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