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语文教学设计丹江口市六里坪中学:高义平时间:2014年11月15日【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手法。2、体会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情感与价值观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神木的特征和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手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一、预习导学1、学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搜索阿里山图片,感受阿里山的美丽。2、了解阿里山3、积累的字词我易读错的字(注音)我易写错的字我积累的词语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5、理清结构。二、学习研讨1、此次阿里山之行作者最想去哪里?2、神木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神木被尊称为“神木”?外在的原因:体积庞大,历史悠久内在的原因:受到巨创,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朗读,扣住“还”、“依然”、“仍然”,体会神木不屈不挠的精神)3、品味语言1)、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共同归纳其特征。2)、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3)、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通过朗读来领悟)4、总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姑娘美如水,小伙壮如山……(可以由学生继续)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5、交流感受: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三、拓展延伸镜泊湖的黄昏熊召政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