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人性化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以前叫“算术”,其实和“数学”这个名称并无本质不同,但在一些对这门课没有深刻理解的人看来,它仅仅是一种“术”而已。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过分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长期如此教学,必然忽视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联系生活,更不要说德育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内涵和外延是非常丰富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应用于生活。整天让未成年的孩子沉浸在一大堆枯燥的数字中,并不符合孩子的天性。诚然,数字很简洁,是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但由于年龄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其中乐趣,并不能意识到做数学题对于他们的重大意义。能对单纯的数字产生兴趣的学生肯定有,不过那都是些天分高的学生。这种情况持续到小学毕业,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经历了长时间计算能力培训的挫伤之后,已经很难再恢复了。其结果是什么呢?学生的计算能力未必有多好,对初中之后的数学学习帮助甚微。借用一个流行的词语,只能说效率低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回到数学产生的最初出发点——运用数学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追求的,应该是高效而人性化的数学课。高效,才不会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人性化,才会让数学课恢复本来的精彩。对这一问题探索数年,但成果甚微,直到接触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理论和刘京海校长的成功教育理论,我才真正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理论支撑,看到了高效数学课堂和人性化数学课堂的曙光。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就一个“先练后教”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重分的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盘活了整堂课。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发展,层层分工,逐步学会,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犹如剥茧抽丝,教学目标在轻松地氛围中得以完成。刘京海校长相信学生,以“帮助成功、尝试成功、体验成功”为核心理念,好比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为我们树立了三个理念:相信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在多方面取得成功。他的教育理念深刻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从邱学华老师和刘京海校长的理论中汲取营养,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高效、人性化的数学课堂就不再是一个梦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把它变为现实。这样的数学课堂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它以成功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尝试教育理念为具体操作方法,取二者之长,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彰显数学课的内涵,使数学课向实际生活延伸。学生会把数学课当做体验人类数字智慧的神奇之旅,会在数学课上找到生活中许多困惑的解决之道,会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数学课产生从未有过的浓厚兴趣。届时,学生会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这种力量来自数学本身特有的魅力,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本身自我成就的冲动。其实,这两种力量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我们用一种叫“训练”的无形之手将它们压住了。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两种力量释放出来。当这两种力量在数学课堂上交汇之时,课堂就会成为一个智慧的殿堂,教师和学生一定会在其中流连忘返。这种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一整套全面、立体的目标。最初级的当然是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这是必须的,如若这一点没有达到,后面两层只会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缺乏现实的基础;再高一层,就是要让教学过程非常简洁,有利于优秀学生更快成长,也有利于差生进步,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做的是有趣又有意义的事,不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最终,学生能养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品质的优化,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主体地位的发挥要靠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有没有灵魂却要靠教师,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一群乱糟糟的孩子不可能都靠自己学会充满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