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1课时,主要讲述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鲜明地反应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对三代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然基础,为学生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作了合理的铺垫。它们对当今中国的民族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历史与现实联系,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的国情。设定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2.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懂得联系现实学习历史,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5.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教学方式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时,要结合主题思路做大胆地取舍。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夏商两代,到西周时期较为成型、完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而西周的分封制,特别是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因此在教学时就侧重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他方面,诸如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青铜器图片、史料等,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3.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信息,比如选择《礼记?礼运》中的两段材料来对比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引用课本中孔子的一段话来说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学思之窗”中的“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周王室权力的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等加深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和认识。4.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用联系、比较、问题探究等方法体验和学习历史。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详见[教学构思])5.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探究性意义的学习。(详见[教学构思])教学构思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从青铜文明到政治文明资料引入:青铜器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结论:夏商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发端于夏商周三代。欣赏、惊叹于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明。进而对三代的政治文明产生好奇心。通过展示和介绍,将学生引入情境,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学习兴趣浓厚。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资料引入:摘自《礼记·礼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问题设计: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有何不同?2.从何时起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不同情况?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