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灯下漫笔》课文评析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灯下漫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一(文章标题为“漫笔”,意即“随意而写、随感而发”,然文章仍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全文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表达了作者一种思想,两个部分叙述的内容略有关联,但表达的思想相对独立。从文章布局上,两部分均采取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后文进一步描述“蒸蒸日上”的具体情状)。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对“蒸蒸日上”情状的总结)。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后一段具体说明“受打击”的情况和原因,引出下文)。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受打击”事件的起源)。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受打击”事件的具体情况)。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此段为作者自己因“受打击”事件中受到的影响以及做出的应对措施)。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此段承上启下,由此文章由叙述转为对此事的议论,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此段是对上一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进一步阐释)。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此段从中国历史角度加以分析佐证上一段的意思)。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⑦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点明本质)。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因为表面看到的只有虚伪的粉饰)。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照应前文:“假如有一种暴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