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和肺部检查(一)胸部体表标志与分区(图3-1)。图3-1胸部正面、背面及侧面观确定腋前、中、后三线时被检查者上臂应外展,使上臂与躯干成90°角。在胸部表面利用骨骼标志分区及划线,便于胸部病变定位。常用的体表标志如下:1.骨骼标志胸骨上切迹、胸骨柄、胸骨角(路易氏角,Louis角)、腹上角、剑突、肋骨、肋间隙、肩胛骨、脊柱棘突、肋脊角。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联接处向前突起所形成的角。此角恰与第2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背部颈椎与胸椎交界的骨性标志,低头时更为明显的突出,此以下即为计算胸椎的起点。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的位置相当于第七或第八肋骨的水平。2.垂直线标志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锁骨中线:通过锁骨肩峰端与胸骨端二者中点的垂直线,正常男子此线常通过乳头。腋前、中、后线:通过腋窝前皱壁,后皱壁所作的垂直线,为腋前、后线,腋前、后线间等距离的平行线叫腋中线。前正中线:通过胸骨中央的垂直线。后正中线:通过脊椎棘突的垂直线。肩胛线: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3.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腋窝、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肩胛上区、肩胛间区、肩胛下区。胸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气管位于其后。肩胛上区:在背部肩胛冈以上区域。外上以斜方肌的上缘为界,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肩胛下区:在背部两肩胛下角连线与平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肩胛间区:背部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二)肺和胸膜的界限。肺叶体表投影: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各肺叶在胸壁上有一定的投影部位,了解这些部位,对肺部疾患的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左肺分叶的胸壁投影界线:上、下两叶分界线始于第三胸椎,向外下方斜行,至腋后线与第四肋骨相交,然后向前下方延伸,止于第6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叶的胸壁投影分界线:右肺上中两叶与下叶之分界与左胸上、下两叶之分界相同。上、中两叶之分界线,起自腋后线第4肋骨,终于第3肋间隙的胸骨右缘。胸膜:分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肋膈窦:每侧的肋胸膜与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称为肋膈窦,约有二三个肋间高度。由于其位置最低,当深吸气时也不能完全被扩张的肺所充满。(三)胸壁的检查。观察营养状态、皮肤、淋巴结和骨骼肌发育的情况,检查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肋间隙的状况。胸壁静脉:当上腔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可出现胸壁静脉曲张(图3-2),检查时要注意血流方向。图3-2胸壁静脉曲张(四)胸廓的检查。1.胸廓形态是否正常,有无扁平胸(图3-3)、桶状胸(图3-4)、佝偻病胸(图3-5)(比较前后径和左右径大小即可确定胸廓的类型,正常成人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为1:1.5)。图3-3扁平胸为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图3-4桶状胸为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桶状图3-5佝偻病胸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左侧为漏斗胸,右侧为鸡胸2.胸廓是否对称,有无一侧或局部的隆起与凹陷,肋间隙有无回缩、膨隆。回缩见于:吸气时呼吸道阻塞,气体不能自由进入肺内。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的肺气肿等。(五)乳房的检查。乳房的检查应依据正确的程序,不能仅检查病人叙述不适的部位,以免发生漏诊,除检查乳房外,还应包括引流乳房部位的淋巴结。1.视诊(1)对称性。(2)表观情况:有无局部的红、肿、皮肤溃疡、色素沉着、瘢痕。“橘皮”样改变:癌肿或炎症侵犯到淋巴管时,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所致。(3)乳头:位置、大小、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倒置、内翻。乳头有无分泌物。(4)皮肤回缩:炎症或癌肿侵犯悬韧带所致。(5)腋窝及锁骨上窝:有无红肿、包块、溃疡、瘘管、瘢痕。2.触诊检查者取坐位,先两臂下垂,然后双臂高举超过头部或双手叉腰再行检查。顺序: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左侧乳房由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针方向进行滑动触诊,最后触诊乳头。右侧逆时针方向进行。内容:有无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