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效阅读方法一、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高效阅读呢?二、课题研究的初步结果。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文言阅读的语音障碍。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汉字字形上的标记,只是如前面所说的,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阿房宫”的“房”读fáng好了,没有必要依“古元轻唇音”的理论去读成páng(杜牧是晚唐诗人,他写《阿房宫赋》的时候,房的声母已经是轻唇音了),因为并不影响意义。读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白”字读平声,虽然成了“三平调”,也不妨碍理解诗句的意义。在读音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四声别义和通假字异读的问题,因为涉及意义。四声别义也叫“破读”,是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种造词手段,用变读字的四声来分别词性和词义。我们要注意这种现象,但具体到某一个字,是读“本音”,还是“破读”,就有不同的选择了。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后来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是合理的。“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罢”通“疲”,“罢”要读“疲”的音。(二)文言阅读的语法障碍。语法上的障碍稍多一些,也比较重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了,这个要知道,知道了能解释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勇力弗敢我杀”等等。“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在这里是代词,不是判断词,这个要知道,知道了能解释类似的一大批现象。不过,语法比较稳定,古今差别不太大,知道一个粗线条也就差不多了。古今语法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词的用法,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实词的活用。(三)文言阅读的认知障碍。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到偏深偏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在他们的知识链上脱节太多,学习中的问题积累太多,其表现为不会学。他们缺少学习的方法,对某些学科根本没有入门。如有些初二学生还不懂正负运算规则,还不会英语的音标发音。我们知道,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前面的学习是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的。因此,学习有个最新发展区的理论,学习只能向它的最新发展区伸延,不可超越。旧的知识没有巩固,就不能学好新知识。同时,人的知识与能力又是相联系的。能力要以知识为基础,在获取知识中培养能力。反过来,有了能力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消化,使知识进一步转为能力。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差,能力差,学习有种种困难。造成学生认知障碍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中的以偏概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个别学生答出正确答案,就以为大家都懂了。以偏概全的结果是,掩盖了部分学生没有学会的真相。(四)文言阅读的情感障碍。由于情感因素的作用,一些学生凭个人的爱憎情感学习,喜欢的学科就认真努力,刻苦钻研,不喜欢的就不愿学习,提不起精神,造成偏科。或者对某些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因而不愿学习这些老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学习热情的投入是学好功课的动力。学生情感能否投入,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因为我们发现,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尽管文章很优美,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弦。可有些学生,尽管数学证明很枯燥烦人,他却能学得津津有味,觉得妙趣横生。(五)文言阅读的意志障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到初二会两极分化,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会大幅度下降。他们虽然也努力过,但都失败了,因而意志变得脆弱,从此一蹶不振,其表现为不能学。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初一时都是学习认真成绩良好的,可是由于个人和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几次考试没有达到目标,就灰心丧气,产生怕苦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是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