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洲一中、黄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的列国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内贵族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等5个等级。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的现象,这说明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C.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确立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战国时期,官员禄秩的秩名来自俸禄额度。秦国和燕国,俸禄成为官阶,出现了三百石以上,五十石之官,千石之令等官阶。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以上现象说明:A.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B.贵族政治没落,以吏治天下C.战国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D.布衣将相之局的必然结果3“”.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中央集权,政治腐败B.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C.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D.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4“”“”.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炀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是隋朝只存在三十七年便灭亡了。对以上现象原因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A.耕牛受田,北方农业大发展B.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C.征兵高丽,开疆拓土D.聚敛财富,藏富于国5.“”“国家在英语词汇中有三个单词能代表,但所指具体含义却不同,这分别是country”(故土,祖国之意)、nation(民族国家之意)、state(政治性国家体制,政府、联邦、州)。而中国“”只需国家一词即能清楚表达,这一高度浓缩而清晰的表达最早源于A.西周的宗法制B.宋代的理学思想C.明清的反专制思想D.近代救亡的民族理念6.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7.1903年8“”月清廷正式谕令设立商部。在职能上商部是联络官商之情的国家机构,担负着制定经济政策、领导发展国家工商实业的重任,随即制定了一系列商法、商律以规范商品市场、保护商人的合法利益等。这一举措A.目的是为了保护经济秩序的稳定B.表明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C.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已开始改变D.表明传统的封建政府职能在发生转变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孙中山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表明:A.孙中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B.国民党要学习苏共的治党经验C.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趋于完全一致D.国民党着手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9.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苏关系又逐渐缓和,直到世界大战前期,苏联给中国政府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1945年初的《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同意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以上中苏关系的变化表明:A.中苏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不可回避的外交问题B.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C.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了其大国霸权主义色彩D.苏联对华友好关系完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10.“《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11.中国社科院张海鹏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