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正在沙漠化的草原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水体污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不洁水致全球每年310万人死亡水污染的危害酸雨对森林的破坏森林大火的破坏性极强大气污染耕地污染大气污染耕地盐碱化干涸的土地枯死的胡杨林浩浩汤汤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由于水源不足,自1992年以来,已经12次从水库调水。这是白洋淀淀区一角(摄于2004年),昔日渔民以牧羊为生。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学习要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莱彻尔.卡逊[美]—《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人类的危机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如果还是这样一直加速发展的话,我们这个地球还有多少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必要从只求增长转向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部论述地球环境问题的根本点的先驱性报告。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第一届联合国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两项决议。——实际上联合国对这次会议的要求,显然是要确定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能保住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人类居住。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立。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动计划;1992年3月——《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基本原则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属性定义:在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从科技属性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1、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1)农药(2)化肥(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替代农业的出现有机农业:(又叫生物农业、再生农业,重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