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铅山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2、《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B.对平民进行教育C.教育不应分类别D.不问出身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6、“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7、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B.“塞兼并之路”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春秋大一统”8、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A.南北朝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明清时期9、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理是否存在的问题B.穷理的方法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11、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2、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②“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A.①孔子②李贽③王夫之B.①墨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C.①孔子②王阳明③顾炎武D.①墨子②李贽③顾炎武13、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4、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