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及护理定义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期间分娩。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期间分娩。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第一节决定和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学习目标1、掌握决定和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2、掌握宫缩的特点和宫颈口的扩张。•产力:子宫肌、腹肌、膈肌、肛提肌的收缩力。•产道:骨产道,软产道。•胎儿:大小,胎位,畸形。•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紧张、焦虑会引起机体发生异常变化。产力1子宫收缩力:是最主要的产力,其特点有:(1)节律性临产的重要标志(2)对称性(3)极性(4)缩复作用2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3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部在盆腔进行内旋转1.子宫收缩力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缩复作用特点宫缩节律性2.腹肌、膈肌收缩力–促使胎儿娩出–促使胎盘娩出3.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头内旋转、仰伸、娩出–利于胎盘娩出产道:胎儿娩出的通道(一)骨产道骨盆入口平面:前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1)入口前后径:正常值平均11cm(2)入口横径:平均13cm(3)入口斜径:平均12.75cm中骨盆平面:为骨盆最小平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11.5cm。(2)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平均10cm。骨盆出口平面: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前三角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降支;后三角的尖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平均11.5cm。(2)出口横径:即坐骨结节间径,平均9cm。(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平均6cm。(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8.5cm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骨盆倾斜度: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度(二)软产道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1子宫下段的形成: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临产后宫缩使其拉长达7~10cm2宫颈的变化: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3骨盆底、阴道、会阴的变化;阴道壁展平,会阴体变薄。(1)子宫下段的形成(2)子宫颈的变化(3)阴道、盆底与会阴的变化软产道的变化1.胎儿大小–胎头颅骨–胎头径线2.胎位3.胎儿畸形(三)胎儿BPD枕下前囟径胎儿1胎儿大小•胎头颅骨:由两块顶骨、额骨、颞骨及一块枕骨构成,颅缝交界处为囟门,位于胎头前方菱形为前囟,后方三角形为后囟。•胎头经线:(1)双顶径:两侧顶骨隆突之间的距离,为胎头最大横径,足月时平均9.3cm。(2)枕额径: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11.3cm。(3)枕下前囟径:小斜径,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9.5cm。(4)枕颏径: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12.5cm。2胎位:头先露,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胎头变形,有利于胎头娩出;臀先露时,周径小而软的胎臀先娩出,阴道扩张不充分,胎头娩出困难;肩先露,妊娠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产妇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致使子宫缺氧造成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导致产妇疲劳衰竭。•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增多,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发生宫内窘迫等异常变化而影响分娩紧张、焦虑第二节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学习目标1、掌握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2、掌握衔接的概念。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枕左前位胎头以枕额径衔接,胎头矢状缝坐落于骨盆入口右斜径上。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初产妇90%在临产前2~3周内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才衔接。此时矢状缝位于入口平面的?斜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