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宜昌一中高三年级九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学者研究发现: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A.小农经济发展B.宗法观念结束C.诸侯争霸影响D.各国变法推动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3.“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A.保护物权B.舍利取义C.严刑峻法D.奖励军功4.唐朝官府纺织业以窦世伦画的《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作为样本,地方专供的织锦户也必须严格遵照官样,并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销售。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以下正确的是A.唐朝重视官府纺织业的行业生产标准B.唐朝纺织业只为官府生产地位较特殊C.纺织业在唐朝的财政中起决定性作用D.唐朝政府明确限制私人纺织业的发展5.《新唐书》卷八二《十一宗诸子卷》论赞:“自唐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阁,虽以国王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之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此材料说明唐中叶后A.广泛实行分封制B.皇室子孙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皇位继承较稳固D.宗室未能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6.有人描述: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在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8.《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这反映出该法的特点是A.诸法合体、私法为主B.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C.体现了法的理性原则、平衡观念D.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9.“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A.《论联合政府》B.《论十大关系》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0.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学者是想说明A.儒学的正统地位B.儒学的包容性C.儒学的积极作用D.儒学的局限性11“.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义和团运动中拳民选择的是哪种方式A.第一种B.第二种C.第三种D.三种都不是12.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