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识谱能力宁都三中黎小玲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描述:“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达到的识谱水平也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中小学阶段学生,他们识谱能力的培养,基本都建立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音乐课的常规教学课型,主要是歌唱课、欣赏课两种。歌唱课着重培养学生歌唱的表现能力,侧重唱会歌曲。欣赏课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体会各种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在这种常规教学的课型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让学生得到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呢?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一、可在小学阶段经常采用柯尔文手势,结合钢琴或电子琴,培养学生的固定音高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JohnCurwen,1816–1880)首创的。这种方法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方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这种手势借助了身体的语言、视觉的优势让学生在唱每个音名时形成一个大脑的刺激,让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做出本能的反应。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固定音高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习的歌曲或者欣赏的作品篇幅都较为短小、节奏也较为简单、音域跨度也不大,非常适合运用手势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来感知固定音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柯尔文手势”有机的融合在常规的教学当中。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二年级的一些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其多列》《小雨沙沙》《布谷》等等,这些歌曲主要以级进为主、音域基本在一个八度内。教师可把“柯尔文手势”结合在游戏当中,让学生感受手势和音高的联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教师应有意识的采取有趣的、适当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感觉。这些手势的运用都应该是结合在相关教学当中,让其有趣、有效,学生才乐于尝试与接受。有了小学低年级的相关的训练,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对“柯尔文手势”的运用较为自如,八度以内的音高感觉也较为稳定。教师应在小学高年级选择一些篇幅相对较大、节奏相对复杂的作品对学生继续训练。有了小学阶段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形成固定音高感觉。二、可在初中阶段借助学生熟悉的歌曲解决识谱中存在的音准、节奏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所谓熟悉的歌曲,是指学生能够随时哼唱的歌曲,对歌词及旋律的走向都能了然于胸。这样的歌曲,可让学生借助歌词来识谱。如:《国歌》《同一首歌》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歌曲,教学中采取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唱出相对应的旋律,或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演唱的方式。也可采取其他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识谱积极性。如:学生分组自选一首自己熟悉的歌曲进行识谱,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或者教师选择一首大家共同熟悉的歌曲让学生进行识谱,可利用录音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经对歌曲中每个音的长短、高低都心中有数的优点,让学生听辨在识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认真的对照乐谱对他们所唱出的旋律进行鉴别。也能较快的掌握各种如:附点音符、切分节奏、一字多音、音乐分句等等一些较难讲解的音乐知识。并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识谱学习中归纳、借鉴、学习出现的相同的知识点。三、初中阶段可继续采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手、眼、心、口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识谱,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手、眼、心、口识谱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手、眼、心、口等感官的作用,参与到识谱学习当中。让学生从无声的聆听感受到有声的模仿演唱,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识谱能力。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银杯》为例,这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歌曲,音乐风格明显。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遍教师弹唱歌曲的旋律,学生用手指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