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课文朗读,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教师陈秋琼以往,语文课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教学既要减少课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提高效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应充分发挥课文朗读的作用,一步一步地落实语言文字。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想内容教学的顺利完成,又可保证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实验中,我对利用朗读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熟读课文,落实生字教学生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大难题,而且非常重要。每篇课文的生字,既不能单独教认,又不能置之不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读书,书中的意思都能自己理解,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何愁其字不识?每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有些课题也有生字,如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我采用课题出示法,板书课题后注上拼音,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扫除课题中的“拦路虎”。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富饶”是指海底、海滩、海岛上的物产丰富。对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生字,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识字方法。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的‚攀着的“攀”字,我从分析字形入手,教学生读字音。“攀”字是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两个“木”,中间是撇、点、撇、点。再如在小语第五册第三课《小摄影师》一文教学中,在教学“胶卷”这两个生字时,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实物“胶卷”,把事先冲洗过的整卷旧底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生字。二、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落实词语理解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美的词有“小巧玲珑”。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这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美又是什么意思?我指导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学生最后弄清楚了‚“小巧玲珑”一词在本文是说翠鸟很灵巧、灵活的意思。同时,我还把贴着的“贴”,疾飞的“疾”这些词放在句子中用做手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推敲理解。我出示了这样两组句子: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理解了“贴”是紧靠水平,几乎挨着水面‚“飞”字的前面加上一个“疾”,表示翠鸟飞得很快的意思。这两组句子中的“贴”与“疾”字用得好,向我展示了翠鸟飞行的高超本领与飞行的速度。翠鸟又为什么能贴着水面疾飞呢?我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不仅知道翠鸟能贴着水面疾飞与它的外形有关,而且对“小巧玲珑”一词又加深了理解。三、精读课文,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的教科书,是我们语言文字的典范。它那简洁的语句,优美的文字,把世间的万事万物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鱼多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出示PPT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出了“成群结队”、“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词句,再让学生朗读描写鱼多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将这两个词句分别用在段头、段尾?经过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弄清了作者的用意在分别总述,总结西沙群岛的鱼多。在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还知道了作者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突出了西沙群岛的鱼有趣的特点,用“布满彩色的条纹”‚“一簇红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西沙群岛的鱼的形状多、色彩多。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有的……有的……”,“有的像……有的像……”等句式让学生进行练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从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