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渔家傲·秋思》(河南近7年未考)•《天净沙·秋思》(河南近7年未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河南近7年未考)•《夜雨寄北》(河南近7年未考)•《无题》(河南近7年未考)秋思·复习《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水冶镇一中桑晓东复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两首诗词曲。•2、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3、能够掌握重要句子的赏析。•4、把握两首诗词曲的主旨。渔家傲范仲淹秋思范仲淹(989-1052),字,谥号。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也是,1040年,曾带兵组织西北战线,抗击西夏。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词仅存五首。希文文正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苏辛豪放词派文学常识复习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双调词就作于此时。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的景物特点,突出了塞外秋景的独特。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的空旷辽阔,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思路: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且语意通畅即可,直接翻译要扣分。上片写景词人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的秋季景象的对比中观察身边的景物的特点的,重点展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异塞外秋景的独特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燕然未勒: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勒石燕然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在这里指没有建功立业。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互文这里的悲怆的情调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感慨情怀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下片抒情下阕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复杂感情。主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抒发了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练习•1、复习背诵《面对面》50页1-3题。•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作者远离家乡为国戍边却未能建立军功、壮志未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3、判断:词的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4、从炼字角度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示例:“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诉尽了杯酒难消的浓重乡愁,造语雄浑有力。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马致远枯藤枯藤/老树老树/昏鸦昏鸦小桥小桥/流水流水/人家人家古道古道/西风西风/瘦马瘦马夕阳夕阳/西下西下断肠人断肠人/在在/天涯天涯背诵注意节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马致远枯藤枯藤/老树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