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杨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定义: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及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和组织。其病原体以细菌最多见。分类: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输尿管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尿道及附属腺病因G-杆菌最常见,70%大肠杆菌,初次感染约占80%以上、无症状性菌尿及单纯性UTI多由大肠杆菌所致。绿脓杆菌--医源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表皮葡萄球菌--机体抵抗力低下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尿路梗阻发病机制上行感染致病菌从尿道口沿尿道上行进入膀胱,引起膀胱感染性炎症,然后膀胱内的细菌经输尿管上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a、致病菌→肠道菌群、肛门、尿道口很近b、尿道口细菌多,易反复感染c、性生活后,膀胱穿刺能培养出尿道口周围的细菌d、肾输尿管返流感染途径发病机制血行感染少见,机体任何部位的细菌感染,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血流中的细菌播散到肾实质,尤其是毒力强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肾实质形成脓肿及急性肾盂肾炎。淋巴感染直接感染感染途径发病机制机体抵抗力:1、尿液动力作用肾脏每分每秒不停地生成尿液,由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中起到冲洗和稀释作用,周期性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去。2、粘膜的抗菌作用膀胱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粘多糖或糖蛋白粘液层,可防止细菌直接与粘膜接触,3、尿路粘膜有杀菌能力,分泌IgA。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分泌型IgA(SIgA)降低,认为SIgA局部合成减少,不能防止细菌在局部粘附,易导致感染。4、尿PH低,高渗或低渗不利于细菌生长。5、前列腺液有杀菌作用。机体抗病能力发病机制尿流梗阻(最主要)尿路梗阻易诱发感染,尤其是下尿路梗阻。复杂性尿感定义:尿路中存在复杂情况,如结石、肿瘤、异物等,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易感因素泌尿系畸形或结构异常: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海绵肾、蹄铁肾、游走肾、双肾盂或双输尿管畸形及巨大输尿管等均易发生尿路感染。尿道内或周围炎症易感因素发病机制尿路器械的使用:尿路器械检查属于创伤性方法,不仅能把致病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还常使粘膜损伤而导致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低血钾及高血钙等疾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较高。遗传缺陷,尿道粘膜防御力下降。易感因素发病机制细菌对尿路上皮细胞的吸附能力(细菌表面菌毛+尿路上皮细胞的特殊受体,吸附)细菌表面的菌毛(pili或fimbriae)是重要的毒力因素,尿路感染的致病菌都具有菌毛,菌毛愈浓密,粘附力愈大。大肠杆菌O、K或H血清型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的血清型以01、02、04、06、07、025、050及078等8种为最多。细菌的致病力流行病学老年女性以无症状性菌尿多见(约占10%),有症状者以已婚育龄妇女多见。男性发病率为0.23%未婚女性为2.37%已婚女性发病率5%,为男性的10倍以上。男性上尿路感染发病率极低,如果发生均为复杂性尿感。病理解剖单纯的尿路感染其炎症病变多局限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尤其是膀胱炎。上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肾充血水肿,皮质和髓质肿胀,境界模糊,锥体混浊肿胀,从髓质向皮质蔓延,散有微脓肿。一般肾小球不受累。感染区呈梨形,尖端在髓质,肾乳头、乳头管、集合管及部分肾小管均可受累。炎症波及肾内小血管,可引起血栓形成。炎症严重者痊愈后遗留疤痕。血行性感染者,病变由肾实质向皮质发展。尿路感染的绝大多数病人是不会发展到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chronicatrophicpyelonephritis)。造成严重肾实质损害的主要条件是肾感染与排尿障碍的各种因素同时存在。病理解剖临床表现急性膀胱炎多由上行感染所致,同时伴有急性尿道炎(acuteurethritis)。占尿路感染的60%,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耻骨上压痛等。无全身症状,30%肉眼血尿,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7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临床表现急性肾盂肾炎1.全身症状: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40℃(一般为驰张热型),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可有恶心、呕吐,或有腹痛,血中性粒细胞增多。2.尿路刺激症:肾盂肾炎多由上行感染所致,故多伴有膀胱炎,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混浊,偶有血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