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H2O(CH20)+O2光能叶绿体人教版必修一101页这样定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酶人教版必修一91页这样定义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物质的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请大家呼一口请大家呼一口气。。。。。气。。。。。你有想过这些你有想过这些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的去向吗?去向吗?再想一下,这些分子中的碳元素又是怎样来到你身体的?进入你身体前又存在于什么物质中?1、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是什么?2、碳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3、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通过哪些生命活动进出)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是什么?思考、讨论以下问题:碳链,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在生物体中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2、碳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形式存在3、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通过哪些生命活动进出)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大气中的CO2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摄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分解者)泥炭、煤、石油一、碳循环1.范围: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一、碳循环2.碳循环的形式:主要是CO2一、碳循环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一、碳循环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碳循环5.碳进入大气的途径: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泥碳、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主要是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网)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的特点:碳循环的特点:PP练习册练习册8080页页练习: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A、B、C、D各代表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何种成分?CDBA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物质循环的概念:地球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化学元素,不是化合物它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它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归纳:1.物质:2.范围:4.特点:3.循环: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南极动物体内为何会出现DDT?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全球性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了一个物质上的自给自足系统破坏碳循环的平衡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呢?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作物产量,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出,其中氮元素却并没有归还土壤,所以要施氮肥,这里不与物质循环矛盾。温室效应的控制不止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全球性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三、温室效应1、温室气体:CO2过多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