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下列叙述中所描述的物质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C.单质具有金属光泽的元素D.第三周期中,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2.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C.金属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相同D.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金属晶体3.铍Be与铝的性质相似,已知反应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能进行完全。据此作出的以下推断中正确的是A.常温时,BeCl2溶液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得残留物BeCl2B.常温时,Na2BeO2溶液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得残留物Na2BeO2C.Be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D.BeCl2水溶液的导电性较强,说明BeCl2一定是离子化合物4.将物质的量相等的硫酸铝和硫酸铵溶于水形成VmL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氢氧化钠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混合溶液中两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直至过量。下列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体积x与溶液中沉淀物的量y的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5.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右图所示,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混合物解析:本题中涉及的反应有:2Al+3HgNO32===2AlNO33+3Hg,4Al+3O2===2Al2O3,两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由题中所述现象红墨水柱右端上升,可推知试管中气体体积受热“”膨胀,意味着铝与氧气反应是放热反应。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答案:D6.向含有1molKAlSO42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Al3+恰好完全沉淀时,消耗氢氧化钡1.5molB.当恰好完全沉淀时,Al3+全部转化为C.当向溶液中加入1.5mol氢氧化钡时,反应可用下列离子方程式表示:2Al3++3+3Ba2++6OH-===2AlOH3↓+3BaSO4↓D.随加入的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沉淀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1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2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3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4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A.镁粉只能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B.水是镁粉与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C.2中产生的极少量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D.镁粉与溴水中的H+发生反应,导致平衡移动使溴水褪色8.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图可表示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此法提取镁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B.步骤⑥电解MgCl2时阴极产生氯气C.步骤⑤,可将晶体置于HCl气体氛围中脱水D.上述工艺流程中涉及到化合、分解和复分解反应9.·A.向NaAlO2溶液中滴入盐酸至过量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C.向含有盐酸的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D.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CaOH2、K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至沉淀消失10.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图所示过程除去AlCl3中含有的Mg2+、K+杂质离子并尽可能减少AlCl3的损失。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钠溶液能否用氨水代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溶液a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溶液a中加入盐酸时需控制溶液的pH,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③为了研究AlCl3晶体的性质,在得到AlCl3溶液后,如何得到AlCl3晶体?______________。2该化学小组又测定一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