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许剑2015年8月一、概念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物理学检查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九、处置流程十、治疗内容提要•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定义:•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病原学•肠道病毒共72型,包括脊灰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EV68—EV72。能引起手足口病的有20多型•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发病机制:肺出血血性泡沫痰疱疹发热病毒血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浅、困难精神差嗜睡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肺动脉压增高易惊脑干损害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血管收缩皮肤花纹四肢发冷心率增快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升高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普通病例(预后良好)起病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绕有炎症红晕,疱内液体少。可有轻咳、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以不发热。二。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或烦躁、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眼震、共济失调、肢体麻痹、惊厥、脑膜刺激征、昏迷等,重者可出现脑疝。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端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4、其它系统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症状。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CSF•病原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2、物理学检查:•胸片可表现为肺纹理增重,网格状、班片状阴影,重症病例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