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的独尊地位。③④说法错误。答案:A2.(·固原统考)“”北宋五子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是()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②将儒学发展到心学的高度③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④使理学成为北宋的正统思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②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理学在北宋时并不被统治者重视,故④错误。答案:C3.(·东北四校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答案:B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的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答案:C5.“”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A“”.仁政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罗贯中是我国明代时期的小说家。当时理学是官方哲学,这一思想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强调重义轻利。他笔下的这种忠义思想来源于理学思想。答案:C6.(·合肥模拟)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B.去粗取精,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个普通学派发展到汉代成为主流思想,这是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了宋代发展为理学,更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答案:C7.(·济南模拟)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他们的根本分歧是()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解析: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心学之体系,理学与心学的最大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理还是心,故选A项。B、C、D三项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不是根本分歧,均排除。答案:A8“”“”.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人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