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诊断学心脏检查心脏检查一、视诊二、触诊三、叩诊四、听诊⒈一、视诊一、视诊(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二)心尖搏动(三)心前区异常搏动(一)心前区隆起(一)心前区隆起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时期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二)心尖搏动(二)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位置位置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范围直径计算为2.0~2.5cm心尖搏动的改变心尖搏动的改变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体位改变的影响体型不同的影响病理条件:病理条件: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向左移位胸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腹部疾病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生理条件:生理条件:胸壁厚与薄肋间宽与窄运动、激动病理条件:病理条件:增强:左室肥大、甲亢、发热等减弱:心肌病变等负性心尖搏动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右心室明显肥大(三)心前区异常搏动(三)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剑突下搏动——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二、触诊(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二)震颤(三)心包摩擦感(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较视诊准确帮助确定心动周期时期(二)震颤(二)震颤发生机制: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时期部位常见病变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室间隔缺损舒张期心尖部二尖瓣狭窄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动脉导管未闭震颤(触诊)与杂音(听诊)1.产生机制相同2.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听到杂音不一定能触到震颤震颤的临床意义:震颤的临床意义:为器质性心血管病特征性体征之一不同类型的病变,震颤部位及时相不同(三)心包摩擦感(三)心包摩擦感产生机制:产生机制: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触诊特点:触诊特点:触诊部位在心前区收缩期更易触及坐位前倾或呼吸末明显如心包渗液增多,则摩擦感消失三、叩诊三、叩诊目的:目的: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肺部——心脏(被肺遮盖)——心脏(不被肺遮盖)(清音)(相对浊音)(绝对浊音)↓相对浊音界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实际大小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叩诊要领:叩诊要领:采用适当方法:采用适当方法:指指叩诊法患者坐位时,板指与心缘平行患者仰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遵循一定顺序:遵循一定顺序:先左后右(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叩诊力度适中:叩诊力度适中:适当力度,用力均匀正常成人心浊音界正常成人心浊音界右界(cm)肋间左界(cm)2~3Ⅱ2~32~3Ⅲ3.5~4.53~4Ⅳ5~6Ⅴ7~9(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四、听诊四、听诊(一)(一)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瓣膜听诊区指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听诊最清楚的部位。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⒈(二)听诊顺序(二)听诊顺序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三)听诊内容(三)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11..心率心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成人心率范围60~100次/分成人心率>100次/分,称心动过速成人心率<60次/分,称心动过缓22..心律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成人心律规整青年和儿童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心律随呼吸改变)常见的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期前收缩):早搏(期前收缩):是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歇。按其来源可分房性、室性和交界性三种。听诊特点,提前出现的那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心房纤颤:心房...